農曆七月是俗稱的「鬼月」,在這個月份由於鬼門開,許多日常行為常被列舉為「禁忌」,而究竟鬼月的傳統究竟從何而來,關於鬼月的歷史脈絡是如何發展的?看完以下的內容,將有助於了解關於「鬼月」的深度資訊。
看更多:懶人包|盤點鬼月10大禁忌:情侶「壁咚」會親到好兄弟!晚上曬衣服最不妙
農曆七月「鬼月」的起源
農曆七月是農曆年的第7個月份,又稱為巧月、瓜月,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這個月份是俗稱的「鬼門開」,亡魂會在這時候流竄在人間,以往人們會特別準備祭品來祭祀這些鬼魂們,也會選在這個月份掃墓、祭拜祖先。事實上,早期並沒有「鬼月」這個習俗,而根據民俗專家楊登嵙的說法可得知「鬼門開」的淵源很有可能是從早期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的漢人社會的老觀念演變而來。
過去台灣經歷了漳泉械鬥、漢人對立、抗荷、抗清、抗日等背景,造成社會光景混亂、人民死傷眾多,也因此民間開始設立不少「無主祭祀」的義民廟,為得就是讓這些孤魂野鬼能有個安身之處。到了清朝晚期,台灣開始形成普渡死者的傳統和相關的祭祀活動,一直到了日治時期,台灣的舊慣調查中開始將農曆七月稱為「鬼月」,逐漸形成鬼月的傳統,到了現代民眾也多半會選擇在這個月份祭祀這些亡魂。
鬼月和「朱元璋」有關?
過去民間謠傳「鬼月」其實是吉祥月的說法,更溯其淵源認為是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為了霸佔吉祥月,才以農曆七月為「鬼月」這個說法來混淆視聽。而事實上這個說法並無歷史根據,但若要追究朱元璋與農曆七月之間的關係,俗語一句「古來七月天子葬」原意指天子在農曆七月下葬,但這句話的七月並非農曆七月,而是「七個月」的意思。
中元節由來「融合儒、道教信仰」
農曆七月的「中元節」起源也有著神秘面貌,中元節的概念源自於道教對天官「堯」、「舜」、「禹」三帝的信仰,而其中地官「舜」的生日就是在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現今的「中元節」。
而中元節傳統也富含佛教色彩,佛教將農曆七月十五命名為「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最早起源於佛教的故事「目連救母」中,有「解救死者免於倒吊懸掛般的苦痛業報」的意思,故事中目連為了替母親洗刷罪孽,每道農曆七月十五就要擺放酒水,供路邊的和尚享用,以此累積功德拯救母親,往後農曆七月十五被視為「盂蘭盆節」,在這個節日信仰佛教的民眾會特地擺放祭品祭祀鬼神。
中元節的習俗活動
中元節除了普渡,也有一連串習俗活動,像是「放水燈」則是將紙糊的燈火放在水中,用來迎接亡魂的活動。而閩南社會的「搶孤」就是藉由民眾爬上孤棚、搶奪祭品的行為,用來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到了鬼月快結束時,道教的傳統活動「跳鍾馗」則會請來道士扮演驅魔的神祇「鍾馗」,希望震懾好兄弟趕緊返回陰間。
「中元節」存在的意義
就像人類有假期一樣,隨著傳統習俗的演變,鬼魂也有了為期一個月的假期,在中元節、農曆七月期間,民眾會以擺放祭品、燒香拜拜、掃墓等行為,以示對鬼神的尊敬之情。中元節除了祭祀孤魂野鬼的傳統,也重視祭祖的重要性,對於鬼魂我們除了懷抱敬畏之情,也該感念祖先留下的恩德,並藉由這個節日深深銘記著「慎終追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