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少年法庭》後勁超強!解析劇情6點反思 結局金憓秀拋開執念引淚崩


韓劇《少年法庭》後勁超強!解析劇情6點反思 結局金憓秀拋開執念引淚崩

韓劇《少年法庭》於2月25日開播,一上線就空降Netflix人氣排行榜第一名!講述一位厭惡少年犯的法官沈恩錫(金憓秀飾)到延和少年法院審判少年犯的故事,劇情主要探討少年犯罪的議題,短短十集卻內容豐富,並帶出許多感人和值得探討的6點反思。

*以下有雷*

看更多:Netflix韓劇《少年法庭》7案件總整理!5則改編真實事件 「仁川女童案」兇手僅判20年

1.《少年法》是否真的需要修訂?

圖/IG@netflixkr

韓國的《青少年保護法》規定,考量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未滿14歲的青少年若犯下刑事案件不起訴,未滿19歲的未成年犯罪者則不可被判超過20年有期徒刑或死刑。

在網路世代下,青少年間接接觸的暴力內容較以往來得多,韓國也充斥不少年紀輕輕的少年就殺人的恐怖案件,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仁川女童分屍案,當時的主犯金女慘忍的殺害手段震驚社會大眾,最終卻因她未成年只判20年有期徒刑,這個判決結果令社會大眾感到相當憤怒,紛紛上青瓦台連署,希望修改或廢除《少年法》。

《少年法》原先設立的美意,是要保障青少年的相關權益,不過少年犯們犯下的罪行日益嚴重,有時青少年的犯罪手法甚至比成年人罪犯來得殘忍,在判刑時卻因為年齡尚小多半被輕判,值得反思的是:《少年法》的存在,是否真的有保護到青少年,還是反倒成為他們為非作歹的利器?

2.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有關?

圖/Netflix

在《少年法庭》一劇共有7個案件,其中5件改編自真實事件,在法官沈恩錫(金憓秀飾)的調查下,每則案件的兇手都順利被送上法庭,不過過程中不難發現,這些少年犯們的犯罪緣由,多半是起源於家庭的不和諧,造成孩子留下陰影。

像是第一件兒童分屍案中,主犯韓睿恩家人長期旅居美國,從來沒有盡到照顧、關心小孩的本分,反而把她的所有事情都交給律師團代理,長期下睿恩對人不信任且產生報復社會的心態,引發她一時衝動殺了人。徐有悧因受酗酒父親長期家暴,造成她在得不到關愛的情況下加入少年逃家集團,並為了在外生存留下竊盜、暴力前科。

對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們第一個接觸的社會圈,在發展心智時,家長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大人若能懂得以身作則,對青少年的教育會有正面的感化作用,而若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沒有付出適度的管理或關心,就容易造成孩子心智缺陷,並在長大後犯下罪刑。

3.「處罰」真的有效果嗎?

圖/Netflix

在《少年法庭》中,結束審判時,以教化為目標的車泰柱法官常會感慨地問恩錫:「這些懲罰真的有效嗎?」相信這也是許多觀眾心裡的疑問,根據韓國的《青少年保護法》,未滿14歲的少年犯不會坐牢,少年法官會根據情節輕重給予1至10號的少年保護處分,罰則包括社區服務、緩刑少年看所守等,而其中罰則最重的第十號處分內容為「少年輔育院拘留2年」。

以未滿14歲的少年犯為例,若遭處十號處分,從少年輔育院出來後頂多16歲,仍是未成年的年紀。青少年接觸的外在環境隨著時代變化越趨複雜,而一昧的處罰真的能起效果嗎?不可否認的是,少年犯的「教育」更是應該長久進行的課題,面對犯了錯的青少年,應重視其日後教化、感化,才能讓他們迷途知返。

4.受害者該向誰究責?

圖/Netflix

青少年犯下殺人、暴力等罪行,讓受害者或其家屬受到極大傷害,他們往往怪加害人殘忍無情,或怪他們濫用法律的漏洞為所欲為,但少年犯罪的背後卻有著極其複雜的原因,從小受教不足,又或是社會體系不完整,滿滿的利益與慾望交錯下,造成青少年錯誤的價值觀無法被改正,埋下他們日後犯罪的種子,成為被害者或家屬心中的痛。

法官沈恩錫的兒子小燦因少年犯而死,造成她心理不平衡並從此厭惡少年犯。恩錫一直忘不了兒子的死,她由衷希望所有少年犯都能獲得應有的懲罰,但當她掌握審判權時,面對當年殺害她兒子的兇手,她卻能保持理性,試圖了解其背後原因。

白度延、黃仁雄當年犯下殺人罪卻被輕罰,導致他們利用自己未成年這點做出更多壞事,沈恩錫明白其實這一切的錯該怪兇手,但也要怪他們的家庭,抑或是整個社會大眾,最終她放下對兒子的執念,接受兒子已離開的事實,並用全新的心境展開往後的人生。

5.社會能接納少年犯嗎?

圖/Netflix

為了有適當的場所安置少年犯,韓國設立了不少青少年恢復中心,讓青少年有機會在正常家庭環境下生活。不過劇中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起初要設立時,卻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彈,民眾反彈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害怕少年犯會對他們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出於畏懼才做出抗議行為。

社會大眾往往將青少年犯視為罪犯,將他們貼上標籤,並對少年犯產生偏見或畏懼感。社會大眾的不接納與不理解,可能會成為少年犯日後在就業或生活上的重重阻礙。

6.身為大人,我們能做什麼改變?

圖/IG@netflixkr

結局中,法官沈恩錫表示,自己會繼續抱持著原先的厭惡感,用來審判每一個少年犯,不過她也強調,自己並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而這個想法其實也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履行的。

老觀念下,人們往往會認為刺青、抽菸就是壞小孩,或是覺得功課好的學生就不會有價值觀偏差的問題。身為大人,面對行為偏差的少年不應直接將他視為壞小孩,或放棄教育他的機會,而是應該去深度了解是甚麼樣的原因導致他行為不正。

套用一句劇中的話:「雖然審判結束了,但並不是真正的結束,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現在該是社會和國家站出來的時候了。」青少年犯罪不再只是個人問題,也不應只由司法機關來正視這個議題,社會大眾的集體意識真正形塑後,才能讓所有規範達到實質效果,並讓少年犯有機會重拾一般人的生活。

※本站內容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版權聲明]
網友留言